:::

校史沿革

中山女高自創立以來已擁有百年的歷史,校舍一共經歷了八次更名,四次遷移:最早於文風鼎盛的士林小北街創校,為臺灣的女子教育啟航;隨後遷至宗教文化薰陶的艋舺連花街,為女子技藝教育的搖籃;之後遷往繁華的西門後菜園,為女子師範教育的先驅;最後遷至目前現址,正式成為全人教育的培育園地。

創校初期:

西元 1896 年,日本政府在臺北芝山岩創立學堂,開啟台灣新式教育。隔年,日本政府在昔日文風鼎盛且重視教育的士林設置「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女子分教場」。1898年,根據「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規程」將第一附屬女子分校,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國 (日) 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又稱為士林女子學校。這正是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的前身,創校初期教學內容以技藝、實用類別為主,包括:日語、造花、編織和裁縫。也開啟了台灣女子教育。
西元 1902年,改名為 「臺灣總督府國(日)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是當時日本政府提供台籍女子唯一的公立「高等教育」的學校。至 1908 年後,遷至宗教文化匯聚的艋舺,並借用現今老松國小的校舍作為教室授課,並在 1910 年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國 (日)語學校附屬女學校」。1915 年之後,遷移至西門町三丁目 11 番地的後菜園,建置完整且獨立的校舍。至 1919 年一月,「臺灣教育令」頒布後,除了將原有之校名從 「臺灣總督府國 (日) 語學校附屬女學校」 更改為 「臺灣公立台北女子高級普通學校」,更附設全台唯一的女子師範科,提供女子教育員培訓功能。

三高女時期:

西元 1922 年,本校更名為 「台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改師範科為講習科收女高畢業者,採四年制培育國小師資,在充實一般教育基礎上,培育具有教學原理與知識的女教員。1931 年以後因校舍老舊,於是在 1936 年決定從西門後菜園遷移至朱厝崙附近重建現代化鋼筋混凝土式的校舍,興建了逸仙樓、敏求樓、圖書館等。

北二女時期:

臺灣光復後,本校更名為 「台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高級中學」,並於 12 月 8 日正式接收,同時將該日定為校慶日。本校除了知識技能培育之外,亦重視體育教育,1950 年碧濤籃球隊聞名全國,培育優秀的國手人才。1955 年設立汐止分部招收初中生,直到 1964 年汐止分部改為臺北縣立秀峰初中為止。1959 年,本校樂儀隊成立,至今已超過一甲子,成為許多校友的共同回憶。

中山女高時期:

於 1967 年更名為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簡稱中山女高。本校置身於東區繁華商圈裡,歷經百年文化薰陶,將一脈相承的教育理念:誠、篤、敏、慧作為校訓。塑造出淳樸優雅的校風,敏學知恥的學風,認真育澤的教風,期望培育出具有合作、創新、終身學習、解決問題、應用與生活、適應挑戰與變遷能力的中山人。

中山女高本著 「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自發、互動、共好」的 12 年國教基本理念,在 「國家人才培育使命;百年名校歷史定位」 校務經營方向下,扣合 「卓越中山、永續精進;國際視野、未來領袖」 的學校願景,持續深化精緻,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開發多元創新校本特色課程及數理科學類、人文社會科學類與生活領域類及各類潛在課程,培養學生校本關鍵能力,以達成 「落實全人教育,培育具備國際視野的未來領袖」 目標。